佛學與科學

您所在位置:首頁>> 修行文化>> 詳細內容

談錫永講座: 科學、佛學與人生(三)

2017年06月07日 15:56:49  |  來源:網絡
4909
摘要:用修六根門頭來決定你思考的問題,可以說一定是正確的,這樣跳出來的念頭也可以說是禪宗所講的第一念。

談上師:用修六根門頭來決定你思考的問題,可以說一定是正確的,這樣跳出來的念頭也可以說是禪宗所講的第一念。我們日常生活不是,加上了世俗的名言、概念在里邊,一個一個念頭翻來覆去在你腦海中打轉你就把握不住重點,我們就思慮過度了??鬃又v“三思而后行”,其實過份了,一思(第一念)就已經夠了。平常人不止三思,四思、五思以后就令事情太復雜了,反而解決不好。對人生的大事,想要多了解不是不好,但了解很多之后恐怕還是難以決定,這時最好用六根門頭來決定。我一生很多重大的、關鍵的事,也是靠六根門頭。

前面講過,我在三十幾歲的時候,一邊做生意一邊學佛,生意是代理澳洲的黃金買賣,那時黃金市場大漲大落,一個決定可以發財,一個決定也可以虧很多的錢,所以做金商特別是國際金商,在倫敦、在瑞士銀行流水都上億的,因為是二十四小時(香港、倫敦、瑞士加上澳洲剛好是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那怎么睡覺呢?干這行很多人十年八年身體就垮了,而我是等各方面的情報資訊匯集來,根本不去想那些資訊,是把所有的資料都放在心里面,然后我修六根門頭,坐五分鐘后我就打電話通知是買或者賣。在黃金生意方面我不敢說很大的成功,可是我可以說,我從1980年就退休了(退休的意思就是我完全把精力放在佛學與翻譯著作上,1980年我出的是通俗的佛學書,在臺灣出了一系列叫《談錫永作品系列》,都是通俗的佛學,那時候其實也寫得蠻多的),之后我沒有賺錢,就做黃金生意那十年憑六根門頭賺的錢,讓我到現在還有飯吃,我在加拿大的房子還蠻大的,有一個大的花園,我的書房有100平米,所以生活的很舒服,這都是靠六根門頭賺的錢?,F在大家都曉得我不跟別人要錢的,我弟子的錢都不要,我不接受人家供養,大家只是拿些普洱茶來給我,我就當成是很好的供養。

我只希望跟你們結緣,據我的了解,你們學生在中國大陸念書的壓力恐怕比在國外念書的壓力還要大,北京人民大學的學生我也給他們很大的壓力,可是他們都應付過來了,這就和我教他們用如來藏的思想來思維,也包括一些呼吸、用六根門頭這些有直接關系。數一數他們的課程你們就曉得他們的壓力:他們要學古漢語、要學英文以外的一門外語、要學西藏文、古藏文、梵語,還要學西域的一門文字(西域有二十多種文字,其中有不少都基本消亡了只留有一點點資料給我們,可是如果研究西域的佛教,不懂西域的文字就會很困難,所以我讓48個學生自愿來挑20幾門西域的文字,他們將來聯手起來大概對西域的文書就能夠了解)。那時候第一年只收了三十幾個學生,五個大學選過保送過來的:人民大學、民族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五個大學的學生。起初我擔心壓力太大他們會走,所以我就教他們怎么呼吸?怎么思考?到了第二年學生不但沒少反而增加,現在有四十八個。我保送了四個學生去留學,接受他們的都是國際很出名的教授,德國兩個、法國兩個,生活費全免還給他們獎學金,所以我很高興。這證明我拿如來藏思想訓練他們怎樣應付人生的事是成功的(否則在這么大的壓力下,哪里還能夠居然得到國際著名的教授給他們看過論文,口試問些問題之后馬上接受。所以算是不錯了,至少有10%的學生保送出國,那些教授當時也跟我是朋友,彼此互相尊重,相信我的保送),所以你們壓力大是沒有問題的,你們壓力大大不過人民大學的學生,我現在這么講只是鼓勵你們,多修六根門頭,而且有機緣的話,第四課我教你們很簡單的呼吸方法,把呼吸的方法與六根門頭配合起來,即使你們壓力再大也可以減輕,對你們更好學習與將來的工作都有點用處的。

現在我們就講如來藏的主題。我已經把如來藏的定義告訴過你們了,現在很簡單的再復習一下。如來藏的基是什么?是佛的內自證智,佛成佛時自己證到的智。這個智其實可以說是心理狀態,因為是佛所以我們就不能說是佛的心理,這樣說佛就像凡夫子一樣了,所以我們說佛的智。這個心理狀態是個境界,我們就把它叫做智境,智境我們是說不出來的,只有佛覺到。就像我們吃糖,糖的味道說不出來;我們聞到花的香也說不出來,只能用名言來表達它:這個是桂花香,那個是玫瑰香。那么大家有個共識了,這個味道叫桂花,這個味道叫玫瑰。這些桂花香、玫瑰香我們就叫名言,就等于建立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在佛經里邊叫句義,有個名言因此有個句義,我們是這么生活的所以我們說得出來,可是這些名言與概念用在佛的智境里邊完全沒用,沒法形容出來,因此智境是不可見、不可思議的。幸虧智境上還有一個功能——如來法身的功能,但這個功能我們叫如來法身功德,不叫功能叫功德,因此佛的內自證智境我們就叫如來法身。如來法身與他所具有的功德雙運。雙運是不相離、不離開,可兩個不相同,又不相同又不相離,就叫雙運,就是如來法身與如來法身功德雙運。這個功能是什么呢?我們說是生機。如來法身就是法界,法界無限無邊,可是無限無邊的境界里邊就有一個生機,各種世間就靠這個生機生起。這個世間分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有情就是生命,器世間就是實物(如桌子,毛巾等等),那就構成各種不同的世界,包括各種不同的時空。我們是三道空間一道時間,還有其他不同的空間與時間都包括進來,都是靠同一的生機生起。生機是同一的,都是如來法身的功能。如來法身跟這些世間雙運。我們把這些世間叫識境、如來法身叫智境,那么智識兩個境雙運,我們就叫智識雙運界。一切世間都在智識雙運界里,就是如來藏。

我剛才所講的范圍很大,一個、一個世間,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法界,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法身功德這樣一個個體,因此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是(也根本實在是)如來法身跟如來法身功德雙運的一個體,我們的身體就是智識雙運界?,F在科學上剛出來個全息的理論,全息世界是怎么樣我前面也講過了,我怕有些人以前沒有聽,現在再大概地講一下全息的攝影。比如拍攝一個水壺,這個照片拍出來,我們把它分割,一定有空白的畫面、也有水壺占比例多的畫面,可按全息攝影就不是,分割后的每一塊畫面都顯示完完整整的一個水壺。這令我們感覺到這個物質的世間不可思議了,因為如果按我們自己識境的境界觀察,是應該分開一塊一塊的,可假如打破我們的識境,用全息來觀察,我們的每一塊都是一個整體,那就佛所說的每一個介子都含有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們自己的心識包含著整個法界,也包含著法界的功德,所以如來藏(如來法身與如來法身功德)就在我們心中??晌覀兞晳T于識境的生活,落在名言與概念因此就不能全息攝影,只能拿著名言與概念來攝影因此我們這個鏡頭就成一部分、一部分,如果打破我們的概念,我們就曉得所有信息都是全面的,因此就超越了我們識境的思維,因此如來藏思想可以超越我們識境的思維。當你超越識境思維得到全息的時候,你的一心就是法界的;法界每一點都有你的一心在里邊,你的心周遍法界。

再講一次,你的一心包括整個法界,法界無限無邊都在你一心之中,那是全息。全息也可以從另一方面看,整個法界中每一個、一點、一塊、一份都有你的一心,所以你的一心周遍法界。這樣的時候你就感覺到根本就沒有一個所謂自我。什么叫自我?落在名言、概念里強烈地感到有個自我,可是當你曉得你的一心已經周遍法界,整個法界其實就是一個你的大自我,因此,通過如來藏也就很容易的修佛家的“無”。

漢傳佛教的禪宗與藏傳佛教的寧瑪派都是專修如來藏的見地與修持,修持是很重要的。怎樣修呢?禪宗有禪宗的方法,我現在介紹寧瑪派的方法。寧瑪派是按四重緣起來修,就是我要講的主題了。四重緣起按我們寧瑪派的名言第一個叫業因緣起、第二個相依緣起、第三個相對緣起、第四個相礙緣起。對我們來說最要緊的是相礙緣起。相礙緣起是十地菩薩每一地每一地都要修,這一地的相礙超越了進到二地、二地的相礙也超越進到三地一直到十地,到佛就離緣起了。佛是離所有緣起,所以菩薩跟佛的分別是菩薩落于緣起,佛是完全離緣起。菩薩不是落在前面三個緣起,而是落在第四個相礙緣起,因此我們在修持上相礙緣起是特別重要的理論。這個四重緣起與華嚴宗之所傳有點相似,不完全相同。為什么呢?華嚴宗所傳的四重緣起是平排的,他們沒有把它看成是修行的次弟,他們不要先修一重再修第二重,他們是拿最高的緣起做見地來修,這個我們暫時不介紹,我們寧瑪派四重緣起是一個次弟,觀修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首先要建立一個見地,即建立一個“抉擇”,拿這個抉擇見來觀修,在觀修的時候得到一個決定,那個決定的就是見地,這個見地比前一個見地的層次高。要不這個修法沒有用。從低的見地開始觀修能夠得到否定這個見地之后高層次的見地,這就是觀修的功能。如果再修下去這個決定見就變成抉擇,修完就等于一個決定,高一點層次就把這個決定見當成是抉擇見再來修,然后得到另外一個決定。每一個決定不光是見地,它還是一個境界,心理的狀態這個境界我們就叫現證,因此抉擇觀修決定現證,每個次第都是這樣。

大家不要以為我這么講對你們沒用,其實你們生活應該是這樣的:我現在念書想念哪個課程,念工科的話是念化學還是物理?當你抉擇以后,你要觀修就是學習,然后你在這門功課里邊得到知識,這些知識就是你的決定,你就有一個決定的境界,你的層次就提高了。我是念化學的,初中念得化學的決定見肯定跟高中不同、跟大學不同,那時候我在化學科學這方面的決定見一直是提高了,可是是拿初中的基礎來做高中的抉擇觀修、高中的基礎做大學的抉擇觀修,大學一、二年級基礎的做三、四年級的抉擇觀修,大學的學士決定變成博士的抉擇,都是按這條路來發展的。其實整個人生都是這樣,不光念書,每個不念書人的生活也都是一步一步的適應,用適應來抉擇,能夠適應了決定得到現證就很好。一步一步的否定、再現證、再決定,所以說人是沒有定性的,一個農村的小孩可以變成大學者。決定就是否定了前面一段,如果你不不斷地否定自己,現在就還是一個小孩子一年級小學都沒有念過。你否定了小學念初中、否定初中才可以念高中、否定高中才可以慢慢念大學、念博士,念完博士你還要否定自己才能深入的研究,要不否定的話,你永遠是初始狀態,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否定,人生就是這樣。有人說我所講的跟辯證法相關的,其實可以說是跟辯證法相應。人生如果不懂如來藏思想,有時會做錯,那要怎樣抉擇、決定呢?我從大的方向來講:首先我們拿著業因緣起,住在業因緣起,因此一切都是業因有;然后否定這業因,就住在相依有,那些事物是相依而有;否定相依有,事物變成相對有;再否定相對有,我們就住在相礙緣起,事物就變成相礙有,那就是十地菩薩的境界。超越十地菩薩,是佛,就離一切緣起,所有緣起都否定掉了。這其中最要緊是相礙緣起,它里邊有四重相礙,叫外、內、密、密密。所以整個修法過程是第一超越業因、第二超越相依、第三超越相對、第四個住在相礙里邊修外、內、密、密密四部相礙。整個如來藏就是這么修。

這里暫停十分鐘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問?,F在講到修持了,如果對如來藏的概念、基本見地、四重緣起等等這些有疑問,我再講下去你們很難明白,問題重重。這些都跟你們人生有關的,我希望你們把整個概念弄清楚。

提問:藏密博大精深,我想請教您這個龐大的體系您有多少時間在這里跟我們分享下去?

談上師:我自己從見地到修持到現證,是從1974-1984年花了10年的時間,而且在這以前我修密宗也修了10多年,在修密宗以前,我接觸經教也10多年,算起來整個40多年,所以我不可能在幾個課程中把40多年的東西都掏出來給你,只能講如來藏的見地與一些修持的原則。當你了解后,再看看我的書,你就可能改變思維、改變人生的態度。我不是夸自己,我第一系列的書(臺灣叫《談錫永作品系列》),在香港的監獄里邊是很多人看的。有一個被判無期徒刑的罪犯,他居然在監獄里開課講如來藏的思想。他寫過信給我,要求把我的錄音帶送到監獄里給他聽,監獄也特別批準,我就把一系列的錄音帶都送到監獄里面(我用心良苦,除了跟徒弟講的錄音其他都給了他們,還特地專門為他們制作了錄音帶)。他后來寫了一封長信給我(那時我在夏威夷),說他有希望出獄,出獄以后他還是要按如來藏的思想生活,可怕給我添麻煩,他不來見我,只在信里說,很感謝我改變他一生。他還說他手下的一些兄弟都有改變,不止這樣,還影響到其他的人都有改變,這些人叫他作代表來感謝我?,F在這個事情曉得的人也不多了,大概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到了1990年左右他就出獄了。其實我把如來藏基本原則告訴他,教他怎樣思考、怎樣生活、怎樣呼吸、怎樣觀六根門頭,還怎樣做一些很簡單的觀想。我叫他拿著三個原則:第一個是感佛的恩;第二個是做懺悔;第三個做發愿。我教他拿這樣來修效果還不錯。后來他出獄以后,監獄里就沒人發心講如來藏了,香港政府來問我,愿不愿意到監獄里跟犯人講,可是那時我已經在加拿大了,不能再到香港的監獄講了。說了這些,我覺得我只能把最要緊的原則告訴你,教你們普通的修法,我不能把整個體系、怎么觀修都告訴你,可是我給你們的一兩種實用的方法。六根門頭這是個實用的方法,六根門頭不是傳法,也不是宗教的迷信活動,是人生修持上一個動作。如果你們真的練到不要想就知道六根門頭在哪里(就像問你的鼻子在哪里?你不用再量度半天、想半天才想知道,你就可以修六根門頭了),真的把六根門頭修好,你也等于給修如來藏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提問:我之前看過談老師的書,談老師在講到如來藏思想的時候,如來藏內自證智境用本體來講是不是更合佛法?我自己也有點疑惑,內自證智境會不會偏于主觀?在如來的內自證智境,是否主客雙運的,主觀、客觀也就是說不存在的,在佛內自證智境里面我們這個情器世間是如何存在的?或者兩個關系怎么樣的?還有,如來的內自證智境跟我們凡夫私心是什么關系?

談上師:這個關系到一些基本觀念,佛家任何人如果建立一個本體一定錯!因為有本體,這個本體就會變成我,任何本體都會變成我,我并不是自己的意思,是成立一個實在的物質世界,那跟佛所講的無我剛好沖突了。批評如來藏的人理解錯了,他們以為我們把如來藏講成是有本體的,所以在我的書里邊就強調禪宗沒有建立本體、寧瑪派也沒有建立本體,只是建立一個境界,這境界是佛的智境。境界不能說是本體,境界是不能說“有”與“無”,不能說“空”與“有”的,一個境界絕對與本體物質世界完全不相干,沒有人會說自己的心理狀態是物質的世界,所以否定本體等于承認“無我”,在“無我”這個基本概念上來講如來藏是最要緊的事。

第二你講內自證智境偏于主觀,那你就錯了。在這個智境里不是二元對立的,它否定二元對立。剛才我講了相對緣起,在相對緣起的世界里邊是二元對立,唯心、唯物,主觀、客觀??芍蔷呈墙^對的,與相對相反,絕對不能說主觀、客觀對立。

你第三個問題我們在智境、識境雙運的境界里到底凡夫是怎樣生活的?我們一定還是在識境里面生活,如果說在不可見、不可思議的世界里生活,那你就不是凡夫。凡是凡夫一定受識境的支配,不能脫離識境的緣起。剛才我說一重一重的否定,只是在否定它成為有,所以我剛才講否定相依有、相對有。那是否定什么呢?否定因為相依所以物質世界實在、因為相對所以物質世界實在,是否定物質世界的實在,并不是否定相對、也不是否定相依這兩種狀態(相依和相對是狀態),因此我們一定在識境里生活也就是說在相對的世界生活,所以你剛才講主、客觀、二元等等是識境里面的東西。

如果你真要成佛,學佛最難的事是要完全脫離緣起,就是脫離物質世界的種種名言與概念。為什么說名言與概念這么重要要把它徹底否定呢?我們的相對是從概念上來建立的,建立了一個“美”自然一個“丑”跟它相對的;建立了一個“善”,就有“惡”跟它相對。這在我們這個社會、識境上是絕對真實的,我們一定要服從它的法則來生活。就等于我舉的例,熒光屏上面有各種影像的世界,住在這個世界生活的人,只能按照這個世界的規律來生活,所以每一個熒光屏世界對熒光屏的人來講是真實的,他們的識境是真實的,我們要按照他們的倫理法規來生活不能違背??墒亲≡跓晒馄恋娜巳绻胩岣咦约旱男淖R狀態,不想長住在識境里邊中(因為長住在識境里邊就不斷地輪回)、要提高自己的層次,那么心就要逐步地離開熒光屏來看熒光屏(不是永遠住在熒光屏來生活,這心也永遠住在熒光屏里,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思維、你的智慧還是熒光屏里邊人共有的,頂多你比他聰明點、他更笨一點,其實都是一樣的,聰明與笨的人都相差無幾,都是熒光屏人的思考自己熒光屏的世界),如果你的心能夠離開熒光屏來看熒光屏,就看得全面而且清楚了,因此我們才要了解智識雙運,就是說住在熒光屏的人要了解自己其實原來不是住在熒光屏里邊的,就開始了解自己給綁在熒光屏里邊,連心都綁住了。了解智識雙運,現在就知道雖然你的身體被熒光屏綁住,你的影像被熒光屏綁住,可是心提高了,認識到原來我是住在熒光屏→其實原來我是住在法界→原來我是住在佛的內自證智境界里邊,這樣心理整個層次就得到提高。你們看禪宗的公案,學佛有成就的人你就覺得他的心比一般人高,所以他們自在,反過來就覺得我們自己非常不自在:你可以發財,發財也不自在;你可以升官,升官自在嗎?受的限制還少嘛?!因此我們在識境里邊做人,心是永遠不安的,在這個不安的狀態下,覺得自己成功只是相對一些不成功的人你感覺到自豪而已,跟佛的心理來比,我們的層次相差得太遠,所以追求怎么證佛的智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當然我們不敢說這一生學禪宗、學密宗,我就可以成佛了!成佛是很漫長的過程,要一生一生的提高、一生一生的現證,直到成佛為止,在這個過程里首先要有一個很明確的見地:我們住的、認識的只是識境,我們所有思維與行動是受識境支配的,這些識境就是概念、句義、名言,我們是給它們綁住來生活、思維的。我們住在心、物、二元的世界,相對的世界,想追求證一個絕對的世界。在絕對里邊就沒有主觀、客觀的分別,所以智識雙運界是什么呢?就是熒光屏與熒光屏的功能雙運,也可以比喻作熒光屏跟熒光屏上面的影像(畫面)雙運,現在我講你們聽,并不等于你們已經住在智識雙運界,還要修、要現證,真的現證到我是住在智識雙運的境界里邊,那么你就曉得有個我追求的世界。釋迦牟尼也曾像凡夫一樣生活過,可是他成佛以后,就跟做王子時的心理狀態完全不同:當王子完全是生長在一個識境里邊,成佛以后在智識雙運的層面里邊,就是說他按識境來生活,可是他曉得智境才是我的基,這整個智境其實是通過識境顯現出來的。我們不離智境,雙運就是不離,所以你們也不離智境,可是你用名言與概念把自己蓋住了,因此識境雖然與你共存,好像熒光屏的影像與熒光屏共存,可是你不曉得這才是我們最大的無明,因為這個無明我們就不斷地輪回,所以就心與物相對,用二元這樣的思維覺得沒有矛盾。

你最后一個問題,如來的內自證智境跟我們凡夫私心是什么關系?我們在觀修中分幾個過程來心理改造(按佛來講,是分五個步驟):第一個叫資糧道。資糧道就是學佛的見地,現在我們講見地為主,就是要你們了解佛法;第二叫加行道。加行道就是你能夠開始按見地來修了;第三個叫見道。見道是初地菩薩,就是說他已經開始見到如來藏——住在熒光屏世界里的人見到熒光屏了(我們見到法界了);第四叫修道。修道是二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修的,分九個次第,一步一步離開相礙(他們是住在相礙緣起里邊里生活),雖然同住在熒光屏可是他們心理提高的很多了。我們不曉得我們是受什么相礙,可是十地菩薩分九個層次,每一地能見到不同的相礙,把相礙緣起離開最后就進入佛地,叫無學道。無學道有兩個位:一個因位、一個果位。無學道這兩個是位,不是次第不是道,因位他變成成佛的因了,他的心理狀態,所以這個也叫無間道,無間道就是說沒有間接的成佛,在因位上證金剛喻定,他就無間而同時成佛;第二個果位就是真的成佛,得到佛的果了,我們也可以說得到如來藏果了,如來藏果就是他證到了智識雙運界。

現在就講講他怎么證?佛所證的叫“自然智”也叫“根本智”,為什么叫“自然智”?因為這個智是沒人能給下定義,我們講不出來、不能形容它,因為我們用識境的語言來形容它怎么都是錯的,智境的境界講不出來、沒法表達,所以我們就講這是本來如此的智,叫“自然智”。證自然智的同時,他就得一個“后得智”?!昂蟮弥恰笔亲R境的智,這是佛用“后得智”來認識“識境”,釋迦摩尼成佛以后,他因無間成佛的同時,就有“后得智”,有“后得智”就看到我們這個世間、看到我們生存的這個識境了。也就是說熒光屏的人成佛,他同時就用不同的觀點來看熒光屏里邊的世界,釋迦摩尼用不同的觀點來看我們這個世界,你好像看見他同樣跟我們這樣平平凡凡的生活,其實他生活的層面已經是跳離熒光屏來看熒光屏了,所以他生活表現出來的舉動上跟凡夫大概一樣,他也變老,可是他心里的狀態比我們高很多了,因為他跳離這個熒光屏來看熒光屏,所以我們感覺到回答問題時表現出他的智慧來。

佛有沒有私心呢?你可以說這是“后得智”的境界。你如果把層次壓低,當成是識境的心理狀態,你就可以說是他的私心,他自己本人的心,可是這個心并不應該用“私心”來形容,這樣好像有點不相應。為什么?因為佛所想到的東西一定不像我們私心所想到的東西一樣,同一個世界他的反應恐怕也比我們高尚很多,所以在生活層面有時候我們看到他的智慧表現出來,可是如果沒有碰到特殊的問題,我們就感覺不到他是個大的智境。

我的老師是敦珠寧波車,在美國、日本、在法國或者德國每個人都說他是大學者,可是我接觸他二十多年我曉得那時候他到香港尊重他的人并不多,誹謗他的人倒很多。他曾經要我帶他到香港最復雜的下流社會的街道上走,我就把他帶到“廟街”(現在一講到“廟街”,香港的人還是“哇”一聲,因為里面復雜的很,什么人都有,所有下流社會的人都在那邊),從街尾不坐車步行,我曉得他是在修加持,這樣一定有作用他才叫我帶他到那里去,他看見賣東西的也拿東西來看一看,看完以后還要買(不是他要買,是賣的人非要我們買,除非我跟商販爭吵跟他打,當然還是買了算了,所以看什么東西就買什么東西,有些東西的確不適合出家人買,可是看了就被商販要求買。你們大陸好像也有這種商販吧?我就懶得跟他們爭。我帶著法王還能和小商販打架嗎??。┲髠餮跃秃芏嗔?,這哪還是個喇嘛?!買這些東西,要到廟街去逛街、逛夜市。那時我也受很大的誹謗,帶喇嘛去這些地方還不是有罪?!可是我曉得他一定是修加持法,他沒有念咒,就是像普通人那么走,可是應該也有加持力(現在的廟街跟我當年帶去的廟街已經是兩回事了,現在雖然下流社會的人還在那里活動,可是有他們活動的規律了,跟那時候不同了,有所提高了,現在香港可以證明的上世紀70年代的廟街跟現在的廟街完全是面目全非,最近回香港我也有逛過,再去看過),大修行的人才敢這樣,如果不是大修行的人就不敢像平常人那么去逛一個這么復雜的街道。還有他住的酒店底下有個夜總會,香港的夜總會都是有女人陪跳舞的,法王喇嘛當然不適合到那里去。但有一天我們(還不止我,還有他的弟子)吃過飯走樓梯下來回他房間時,他聽見音樂(那時候我們也不懂得怎么解釋夜總會),就說里邊是音樂跳舞的地方,他大概以為西藏那邊跳舞的音樂了,所以聽見音樂跳舞也想進去看看,他要去我們當然也跟去了,他去了坐下來一看,就問我們不是演戲,怎么是都是兩個人跳?我說這里都是兩個人跳的,他坐一會兒喝杯茶就走了。他一出來剛好跟香港支持佛法的四個富婆碰見了——我們出夜總會,她們從樓梯口走上來,她們首先看見我,再看見敦珠法王,再望一望夜總會,馬上掉頭就走,原來想頂禮敦珠法王也不頂禮了(到現在我都想不到那個電梯專停在夜總會的那一層的),她們大概搭錯了,所以她們一出來我們剛好碰上。從此我們兩個給人罵了好多年——這個談錫永把法王帶到廟街,還帶到夜總會去;這個法王也是,廟街跟夜總會能去嗎?!所有香港人都不尊重他,從此敦珠法王來香港沒半個人找他,幸虧他從來不接受供養,如果他靠收供養一定很失望,可是他過兩年就坐飛機來香港教我,我是很幸運的,我不是去尼泊爾學的,是他來教的,說起來我就感激說起來我就想掉眼淚,沒有一個上師對弟子這么好的,20年不到,過兩年來教我、過兩年又來教我,我真的很感激,所以他跟我說法的時候是大智境,可是他的生活層面是智識雙運界生活。廟街又如何?還是識境自顯現,它的緣起是怎樣就顯現成怎樣骯臟的街道,緣起怎樣香港人就有怎樣的夜總會。其實它們還不離智境,這么骯臟、混亂的地方都不離智境,所以廟街、夜總會的人跟我們平等,我們也是以智境為基顯現出來的識境,他們生活的層面同樣沒有離開過智境,所以我們不能說他們這樣的人我們就不理他、疏遠他、不接近他。不是!我們平等地看待。法王的生活我是最理解的。法王說法時,是打坐來講,我坐在座上來聽,這邊坐一個翻譯(我從12歲抽煙到現在64年了,我每天抽5包),那時候我30多歲學佛不能不抽煙,法王特許我拿一個很大的煙缸放在旁邊來聽他講,我一邊抽煙、一邊聽、一邊修,抽著煙一邊來修,法王笑了,可是旁邊的喇嘛看我那樣看,哪有人敢在法王面前這樣抽煙的???!我是唯一的例外。為什么他這么縱容我呢?因為他曉得識境自顯現,抽煙變成我的習氣了,所以他教我,你抽煙就當成是供身體里邊的五方佛,供五輪?,F在我抽煙其實每根煙只抽兩口,浪費金錢,可是寫文章、有時候做事手不拿煙思想不能集中,這是從12歲開始培養出來的習慣,所以現在年輕人我也不贊成他們抽煙,不要學我,現在抽煙的障礙很多了,到處都禁了,可是你看法王這么開許我,是智境之所為,那就是他拿平等性來看,他認識識境的緣起、尊重那緣起,然后這樣智境的生活,你不能說他還有對立,他是心、物相融,他是雙運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我們拿西洋哲學來分析他的心理狀態可以分析得出來的。有些人問我,是不是念心理學來指導人家學佛更好,我并不覺得這樣。如果你學到一大套西洋的心理分析,從弗洛伊得等人開始一直到現在幾十年換一套理論,我們學哪一套理論教人家學佛呢?都不適合。他們是從名言與概念來建立自己的學術,我們要從智識雙運界來認識我們的心理,所以跟西洋的心理學應該沒有什么關系的。有人專研究密宗的壇城,還寫過一本書專講西藏密宗的壇城與心理學的關系,理論講得很好,可是我覺得只是一家之言,對修道并沒有好處,所以剛才那位先生所提的問題,大概是拿心理學來看我們所講的智境與識境、智識雙運放在心理學是什么地位這么去解釋它,我覺得不用這么解釋,只是自己如實的生活層面上的心理狀態,這個心理狀態我們通過見地的認識和一點修持就可以有把握生活得很好了,不要按西方心理學的概念來生活,我的看法是這樣。

提問:談老師你好,您提到如來藏當我們超越實際的思維之后就可以達到一心周遍法界、可以消失的這樣境界,那么我想問下,這樣的境界的話聽起來跟莊子的《逍遙游》里面提到的“齊生死一天地”這種境界是不是比較相像?我想您用如來藏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來比較一下?

談上師:你這問題很大,現在只能很簡單來答你:老莊思想沒有脫離識境,完全在識境里邊來講道,他說道可道,可是非常道。我們先講老子所說這個道,其實還是講我們這個世間的道而已,并不是超越我們這個世間來講的道,所以你看整篇老子直到最后所講,他一直所講的我們不能說他已經講到佛的智境了,講到法界了,他這個“道”還是我們世間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理是什么?用我的話來說,就是認識“道”與“德”的雙運,所以他分《道經》與《德經》?!兜澜洝肥沁@個世間的“理”,《德經》是這個世間的“事”。莊子所講也是,莊子雖然講齊物了,他在《齊物論》里邊講七種齊物的境界,如果從《齊物論》他舉的例你就曉得他所講的還是我們識境里的道理,所以老子、莊子道家所講的還是只是我們這個自然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雙運,還不是智識雙運。

提問:我們知道您之前對紫微斗術有很多研究,對此我也有點興趣。關于命運的問題,是像您說的四重緣起的第一重業因緣起對嗎?這東西到底是否存在?是不是有這一個業因緣起導致對命運的影響?如果存在我們應該怎么面對它?

談上師:業分“共業”與“別業”。我們只能說是“別業”——每個人自己的業力, “共業”你可以說是命運,“共業”是我們沒法去管它的。好像美國人現在都習慣過度消費了,這是如何形成的?是很多年的習慣,終于變成非過度消費不可,每人都欠一大筆錢,有銀行的廣告是拼命叫你怎樣向銀行借錢來生活的,因此美國一定過度消費。加拿大有個廣告我看見不以為然,它說“原來你不曉得自己是這么富有,”為什么呢?“因為你還可以向銀行借錢”。你富有了,把負債當成你的資產,那么過度消費變成是美國的共業。國家的政客如何對付這個共業呢?他們不是消除共業,是想辦法把過度消費的結果轉移給其他的國家——首先轉移到日本,日本到現在經濟衰退到現在還沒恢復;然后轉移到中國,中國如果按日本的路來應對美國,恐怕將來中國的經濟也會衰退,會出現各種社會問題會危機重重,所以你們會感覺到日子越來越難過。這樣要看中國怎么建立自己的共業了?如果冷靜思維,中國跟美國是什么關系就曉得怎樣應付美國了。如果到美國留學學到一大套經濟理論(那些理論是用名詞包裝起來的,后現代的什么一個有20多個字母的名詞,我看見了不曉得是講什么),然后還要我們按美國的思維來思維,恐怕就成為中國的共業了,看中國當政者受不受這些人的影響,其實中美關系很簡單:我們用了人力、還拿物質交給他了,他給我個欠單,那個欠單至少放在我口袋吧?不是!還放在他的口袋(美國國債是不能離開美國國境的,所以美國國債只能放在美國國境的金融機構,放在美國人做老板的金融機構,你們大概不一定曉得),這就是我剛才講的了,我給他人力和物質,他把這個紙給我,這事情原本就不公平了,他還把欠單放在他口袋。你們肯這樣嗎?肯這樣我多多的要,你這件大衣不錯給我吧,你給我大衣我寫欠單還往自己的口袋一放,你們肯嗎?按這樣分析什么經濟理論都不用,有些人說得天花亂墜,我們非支持美國經濟不可,不支持美國我們中國會有什么危機,好像中國馬上沒飯吃,都靠美國,其實事情并不是這樣的,是美國靠中國?,F在有一個叫沃爾瑪的超級市場我最討厭它,它是大的資本壟斷,整個市場的價格都由它控制,在加拿大隨便哪個沃爾沃里邊的貨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如果他不向中國買東西沃爾瑪就沒東西可賣了,所以我們怕什么呢?!我們如果硬氣點他們還是會買我們的東西。就假如我不喜歡吃杭州菜,但我在杭州住我還是要吃杭州菜這么簡單一樣,我還是要呼吸杭州的空氣?,F在美國靠中國等于人靠空氣一樣,可是我們還是沒看到這一點,還是害怕,美國不跟我們買東西我們會很慘,所以中國還是送東西給美國換個字條,換的字條還繼續放在美國的口袋。從這件事上我覺得是思維的方式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由什么決定呢?由共業決定。為什么由共業決定?誰叫我們國家用一大批學美國經濟理論的人來主持中國的經濟與財政?!如果換上另外一批,恐怕美國就要想辦法慢慢調整自己,要不然買不到中國貨,所以對外來政策來說,毛主席是偉大的,如果現在是毛主席來應付美國、應付印度(現在小小的印度都欺負我們了),還有小小的越南也拿南沙群島這些美國人制造出來事件給中國添麻煩,中國看到這邊麻煩那邊麻煩到處都麻煩,香港問題也來了——香港起義,解放香港都有人喊出來了,等于港獨;還有臺獨,藏獨等等,這樣中國一害怕,恐怕經濟上就要照美國的路子走了,美國可以繼續過度消費。事情就是這么簡單,所以整個運作是共業。

如果中國突然改變用毛澤東時代的對外政策,珍寶島、蘇聯要打嗎?打!那就沒事,你真打反而不打,真的!中國敢打了反而不會打起來,其實美國哪里敢打我們啊,哪里有人真敢打中國?中國還有白買的東西怎么能打呢?不成。他們不是沒有嘗試過,在菲律賓什么地方美國弄個工廠來生產他們的日用品來代替中國市場,可是不到三年所有的市場都關了,為什么關了?東西實在不行,我買過襪子,還算是名牌,一看菲律賓制造,我說真話,穿兩次就破了。我現在穿的這個襪子是中國制造的CD(在加拿大算是一般常用的),穿了五年,現在破了一個小洞,這樣大概最少還可以穿一年。我為什么記得這么清楚呢?因為我五年里沒有買過襪子。所以你要看中國有力量的地方何在?人家不能代替的力量。我為什么發一點牢騷呢?因為這個共業是你和我沒法決定的。你問我有什么辦法學如來藏思想來改善命運,你不要往術數方面去想,不要往風水、算命方面去想,就用如來藏思想去思維。我剛才看得這么清楚,就是用如來藏思想來思維,我脫離了名言與概念,我脫離了一大套的經濟理論,我脫離他們提出來的怎樣沒有美國中國人就不成,非“保8”不可?!氨?”是按洋人的GDP來算的,GDP是什么?原來我做黃金時候只有一個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什么?我生產一只筆出來值一毛錢,GNP就增加一毛錢,它是有物質生產的?,F在GDP是什么呢?是整個經濟的成交額,看金錢不是看物質,那么這個很容易把它做大。我曾經開玩笑講過,如果美國人都離婚了美國的GDP一定最少增長50%。為什么?離婚要請律師,賣房子、再買房子、買家具,孩子跟爸爸還是媽媽的消費等等,數字增加了那GDP也增加了,可是這些有物質產品在里邊嗎?一點都沒有。給律師的錢,給房地產經濟人的錢,給保姆的錢不能說是有生產,GNP是有物質生產的,現在中國其實等于這個GNP,可是美國的GDP可以造出來:一個貨品我買進來賣給他,他再賣給你,你再賣給超級市場,超級市場再賣給其他人,幾重的稅收、幾重的交易記錄,就使原來的一塊錢在GDP里邊變五塊錢了。所以現在我們如果老是按洋人的GDP要求自己的經濟,不覺得自己的GDP是有物質做代價的,不了解他們的GDP只是一個數字,那是給他們騙了。所以整個美國的經濟理論,我不相信它。我懂用如來藏思想分析,脫離名言與概念的思維,這樣恐怕比“不問蒼天問鬼神”還要好的多。

提問:請問老先生在修行方面有沒有得力的功夫跟大家共享下!

談上師:這是考我了。我的老師給一個名位給我、給一個傳承給我、要我傳法,證明在老師眼中我還是有一點證量的,可以教人、可以傳法。我老師傳《四部心要》的法給我,其實是一個很大膽的決定,因為一直以來法的傳承都是西藏人傳西藏人,他是破例了把它傳給一個漢人。傳給漢人這個事件,有很多喇嘛很尊重它,在英國、歐洲有些大喇嘛、大的寧波車都曉得我,一提加拿大的談上師,他們就曉得是誰了,他們不是相信我來問我有沒有證量,而是相信法王的觀察,法王不會亂把傳承給一個抽煙的老頭子的,這個老頭子除抽煙之外一定還有什么才能,可另一方面覺得漢人得到傳承不高興的人也不是沒有,特別是美國洋人中也有寧波車、加拿大洋人也有寧波車,這些寧波車提我的名字就說我不但沒有修持、沒有證量,而且連經教都不懂。我在加拿大傳法,現在也收了三十幾個洋人弟子,這些弟子有猶太教、有回教的,這兩個教的人特別不容易信佛,因為他們一生出來整個家族都是猶太教、回教沒有選擇的,那要他們改信教佛教對他們來講真的是很痛苦、很艱難的抉擇,可是這些人我也收了。不是我要收他們,是他們聽我講法然后思考,思考后發現很多問題,他們的問題不光是理論所能回答的,我是住在止觀的境界里邊,就是等于一定的狀態(這個狀態還是抽煙、喝茶這樣的狀態)底下,你就可以流出一些東西來回答他們。他們問了很多回教、伊斯蘭教的教義與他們的習俗,這些我都是根本不了解的,如果我憑思維、思考想怎樣來回答他們,就像你們回答死題一樣,那一定回答不好,因為我根本不了解他們的背景,不了解他們宗教、文化背景,我怎樣能徹底解決這問題呢?于是我住在止觀的境界里邊,就可以說也是用六根門頭的反應,回答得令他們覺得很圓滿,然后才皈依我。我記得其中一個弟子是北美最有名的英國文學教授(六十幾歲本來應該退休,學校都不給她退休的一個女人),她問了我三天,她是高級知識分子,對英國文學非常了解,她是猶太教的,她拿英國文學結合猶太教來問,里面牽涉到猶太教民族的東西,也牽涉了英國文學的東西,其實說不客氣的話我完全是外行,英國文學我哪里是內行呢?可是我居然回答得很好,聽我回答的學生大為奇怪,她是住在識境里邊,完全是住在名言與概念里邊,就認為很難回答,可是我住在智識雙運的境界里邊,我就回答得很好,這樣也可以說就是我小小的證量。證量再怎樣不成,我也是修了四十幾年了。

提問:我不是懷疑您的證量,我的意思比如說,馮達安先生在他的《佛法論》里邊講到的三條功夫:“時見己過以磨研之,廣行饒益以運用之”。

談上師:馮達安先生的書我看過,不過我忘了。我不否定他的唐密,唐密我現在也想去研究,可是馮達安先生是拿中國文化背景來建立他要求弟子的東西,這樣不能說錯??扇绻獍粗袊奈幕?、民族背景來作學佛的原則與綱領,我覺得不究竟,不是錯,是不徹底。我還是按傳統的教授——如來藏思想,這是釋迦牟尼時代一直傳到印度再傳到西藏的,所以我剛才我回答老莊思想的問題是按照如來藏思想,學理上是識境的問題。中國的文化背景特別是儒家的文化背景,我不是說儒家不好,其實儒家是整個按識境來建立的一個理想:在孔子時代很多小國給吞并了,慢慢發展到大國與大國戰爭,孔子想到如果要用一個頭頭去管,這個頭頭管住小的,小國不敢動,那整個世界當然秩序很好了,所以要做周王了,所以要用禮了——是諸侯對王有禮、大夫對諸侯有禮等等,他就覺得整個社會結構很好??墒堑矫献訒r代,就覺得這個不可行,要“仁義”了?!叭省庇米钔ㄋ椎恼f法——做人要有良心,我們怎樣對人要有良心?孟子就提仁義了??酌现f都是圍繞著我們世間特別是圍繞著中國來建立的。馮達安先生的儒家學得很好,他把儒家的文化背景用在教學生佛學方面了,這個不是說他錯,只說他過份偏于中國文化,所以馮達安先生所傳的佛法多少有點中國文化的味道。他很多弟子也對周易等很有興趣,如果拿學佛與周易有點關聯來講,我也學周易,其實也懂得不少,六十年代我就有寫了很多周易的文章,后來不寫了,不是不尊重周易,只是周易不是佛法。馮先生要求的三點我大概有點印象,他的唐密不是佛法,是中國文化背景的佛法,只能這么回答你。

 

好了,開始繼續講。四重緣起第一重叫業因緣起,業因緣起一般來講叫因緣和合了,學佛人都曉得。房子有沒有房子的自性呢?沒有。因為它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是磚、瓦、木、石等的結構,加上種種條件我們就把房子蓋起來了,所以因緣和合。業因緣起否定凡夫的“有”,凡夫覺得事情是有就“有”了,真實的有。這個杯子不是有了嗎?!如果我們甘心永遠住在識境里邊來輪回,那就按這個觀點不能說它錯,因為這個杯子的確是我們可以用、這個杯子是存在的,這是識境的心理狀態,凡夫是按這個心理狀態來生活,也生活了很多年??扇绻J識自己的心理到底是不是真實,是不是普遍的真理,那么我們就懷疑看見事物的“有”??匆姶嬖诨蛘呖匆娝@現,就說它“有”是不是正確的呢?寧瑪派說“有”的意思就是“存在與顯現”,那么我們就覺得他們只是因緣和合才成為“業因有”,“業因有”建立這個“有”否定凡夫的“實有”,就覺得我們整個識境其實是“業因有”、因緣和合而“有”。在釋迦摩尼教度小乘的時候,基本上是按業因緣起來講,然后其實釋迦牟尼也有講到第二重緣起;第二重緣起我們叫相依緣起,相依緣起怎樣呢?心(也可以講內識,心就是識)跟外境的相依,所以釋迦牟尼就比喻兩根茅草,一根站不住,兩根茅草插在地上,二個你靠我、我靠你,就站起來了,這個在佛學里邊等于是唯識宗所叫的(唯識宗不光是講這個,只是唯識宗這個講的很多)——外境與心識相依。唯識宗說“唯識變現”,我們看見的世界是變現出來的世界,并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同樣一杯水,我們看見是水,可是惡鬼看見的是膿血。為什么呢?因為人的心識跟惡鬼的心識不同,業力不同心識就不同,所以惡鬼就看見是膿血了,是變現。我很簡單地講。因此就說“唯識無境”了,只有識沒有境,境是不真實的?!盁o”的意思就是說它不實在,境不實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膿血,只是心識主導它怎么變,因此我們就看見這個世界是“依心識而生起”,這個層次就比業因緣起高了。業因緣起其實是可以有爭論的,可是“唯識而生起”這個可爭論的地方就少了,因此唯識宗在民國以后很流行,原因是人們覺得唯識宗所講的哲學可以跟西洋講的現象學、認識論等合起來研究,對此我個人是很不贊同的。大概下個月浙大出版我一本書,叫《細說如來藏》,其中有一篇我叫《哲學東西》,是把三篇放在這本書里邊,東就是如來藏、西就是西方的哲學——從蘇格拉底一直講到尼采,挑重要的哲學家的理論用如來藏思想給它定位(看它到如來藏思想的哪一個層次)。西方的哲學都是識境中的理論,按我們的識境然后成立一些概念來解釋我們這個世界,解釋我們物質的世界、解釋我們的精神世界,基本上是這樣。從希臘三個哲學家一直到尼采、康德也包括馬克思等等,如果按佛家如來藏思想來看就可以給他們一個評價,看他們到哪個層次?認識到智境、識境等等。所以我們說凡事光是用識境里面的東西來定義,那這個定義只是熒光屏的人為熒光屏世界來定義,問題就在熒光屏世界有輪回,有輪回就有苦,也可以說是有壓力,我們要脫離這個輪回就要跳離這個熒光屏來認識這個熒光屏,所以如果我們看這個世界怎樣叫做“有”?怎樣叫做“無”?懂得這個觀點我們就慢慢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這個真實我們叫絕對的真實,絕對的真實我們就叫“真如”?!叭纭本褪窍?,看見它這個實相而且是真的,所以叫“真如”?,F在“唯識無境”否定一切實在的境界,說境界是從心變現出來的。如來藏思想除了這一方面以外,還再講另一邊,就是剛才那位朋友所提的主、客觀的問題了,唯識宗站在主觀來看客觀世界,所以“唯識無境”,可如來藏思想要你反過來看——如果沒有外境心識也不起功能!這一點是我們特別強調的——“不起用”,佛家的經論不叫功能叫“用”,沒有外境心識不起功能?,F在嘴里邊沒有東西吃,那就沒有了咸、甜、酸、辣等味道。為什么沒有?不感覺得到你沒有,因為你舌頭的識不起功用,不起功用就感覺不到有味道。在這個時候,你就很難說誰是主、誰是客了,外境也可能是主?,F在突然一個聲音下來,你耳朵的識馬上起功能,那這個功能你說一定是主觀?現在問題就在這里,要多講兩句,我們心識起功能到底是主觀還是客觀?我們如果覺得看見這個杯,我所看見是真實的,我直接看到這個杯,那么你就可以講杯是客我是主,可是在瑜珈行派的《瑜珈行》里(這是彌勒菩薩講的),他就說不是,我們所看見的其實是心識行相而已,為什么叫“行相”?因為這個相會變,會“相續”(佛教叫相續)。我們的心是“相續”的,所以我們這個相也是“相續”的,我們看見的并不是直接看到這個杯,而是看見心的行相;就是說有個杯是外境的,外境給我們這個心一點刺激,我們的心識起一個反應,這個反應就把心的行相生起,然后我們的意識跟眼識合起來看到這個心的行相,我們就說看見這個杯了。其實我們看見的并不是這個杯,是看見這個杯反應在我們心里邊的心的行相,這有個故事可以證明:當年哥倫布的船隊到南美,南美的土人看不見他的船隊,可是有一個巫師,他看見海水多天來一直很奇怪,岸邊的水波紋不斷地變化,一定有什么東西才令它變化。他意識上有這個覺得海面有變化這個概念,才令他的意識懂跟眼識配合,看到那個船隊,所以他就告訴了土人有這么一群的東西來了(現在我們是說船隊,當年是不會把他叫船隊,有些東西來我們這里了),他們土人才來預防,還沒有計劃是臨時的預防。如果當時土人有計劃,那些艦隊大概就不能在那里生存了;如果土人撤退了,不是跟哥倫布的船隊打,哥倫布等人有可能就餓死在那里了。為什么看不見船、船隊是你們覺得不可思議,可是在哥倫布的傳記里邊特別提到這個事,明明船來居然我看不見,為什么?就是我不能生起船這樣的心識行相,所以證明《瑜珈行》所說是真實的。心的行相不生起,我們就看不到東西了?,F在假如我們到原始森林生活,森林生活很多東西你們都是看不見的,因為你們沒有這個概念,生不起心的行相;可是如果換一個在森林里生活的人,他就會覺得明明的存在,明明的顯現,而你卻看不見。像這樣拿人來講可舉的例不多,如果拿動物來講舉的例就多了,現在研究動物大腦的人也發現,并不是一個東西放在這里所有的動物都可以看見,如果我們把陸地上一個東西的放到大海里,大海里的魚也不感覺它存在,所以有時候魚就受傷了,我們就利用這一點來捕魚了,這證明“相依緣起”成為“有”,是兩邊的。有外境,認識這個外境(我根據《瑜珈行》講如來藏),我們先有一個概念,然后才能生起行相;我們認識這個行相,之后就說認識這個事物。這個是相依緣起。

對日常生活的態度怎樣會對我們有利益呢?現在講到凡夫的“有”、業因的“有”、相依的“有”,如果光是看凡夫怎樣認識這個識境、認識我們這個世界,那我覺得凡夫不見得懂因果。不懂因果其實是個大事,我回想起來我爸爸那一代人是絕對怕因果的,一旦覺得做錯什么事想起來就于心不安,就認為我做這個事結什么樣的因將來會受報應的,可是現在的人甚至一些傳法的人特別是西藏所謂的喇嘛,他們是不怕因果的,他們想盡辦法在別人的身上拿利益,他們不曉得這個利益拿了就要負責任,我可以講一個故事,很多年前我跟弟子講也要他們警惕。1972年敦珠寧波車來香港給20多個弟子灌頂,1974年特別只給我一個人金剛灌頂,灌頂的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瞎了一只眼的和尚拿了一卷紙,要我打開,打開后看到里面四句偈:“施主一粒粟,大如須彌山。今生不解脫,披毛帶角還?!蔽液芷婀?,看完偈之后就醒了,之后我一直想這個事,這個和尚是個漢人(后來我才曉得原來這是凈土宗的印光法師),我奇怪我學密宗關凈土宗的法師什么事?后來經過好幾年我把這個事告訴法王,法王就罵我,罵得很兇:“什么叫密宗與凈宗的分別???!什么叫做不關你的事?!什么叫漢人與藏地的法王喇嘛?!都是佛!”他臉都黑了,以前從來沒有罵過我這么厲害,他一拍桌子大聲一講,跪的滿地都是喇嘛,雖然不是罵他們,可喇嘛們都跪下來了,那時我就覺醒了,我做金剛阿阇黎要傳法,漢地的印光都可以給我一個警告,所以現在你們給我供養,我實在是不敢收,我沒有令你解脫,我講的雖然對你有利益,但這個利益到底成不成利益,我還不能辜負責任。弟子我不收多,為什么不能收多?收多一個弟子我就要多付一份責任。我為什么這么負責?正如印光法師說:施主給的一粒粟比須彌山還大,你不能令他解脫,你第二生就要做牛做馬的還他。你看這個警告多大!如果我收了弟子不負責任來教,我要第二生要做牛做馬,這就是因果了?,F在如果中國人能夠重視因果,就不會有三聚氰胺;如果重視因果,就不會腐??;如果重視因果,整個社會就會公平很多,就像我爸爸媽媽那時候的年代?,F在社會問題很大,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以為因果是迷信,你如果按業因緣起來修,我只有一句話——認識你的因果,就是說你要誠心誠意的負你自己的責任——對父母要誠、將來對子女要誠、對這個社會要誠,不要騙人。自給自足就夠了,日常生活餓不死,清茶淡飯無所謂。我在這邊他們總以為我大牌,要包廂,要吃十個八個冷盤,十個八個熱菜,都吃不完剩下。我其實叫他們帶我去吃地道的東西,我也很多次說要吃餛飩、吃煎餃(可請我吃飯的人沒人敢帶我去),其實這么生活就可以了。上面說的是業因緣起之因果。

現在你要留意,我們否定業因緣起的“有”,不是否定業因緣起。否定“業因有”,只是把世間識境的“存在與顯現”定義提高。有人把我講四重緣起的超越說成是否定業因,不是!是尊重業因。否定業因而成的“有”,否定世間是因業因而成、因緣和合而成,因此我們就說是“相依有”。當你認識“業因有”就否定凡夫的識境,當你認識“相依有”就否定“業因有”。那么就是剛才所說心識跟外境的相依而成為“有”。

認識“相依有”對我們人生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就曉得假如我們不尊重外境也不尊重自己的心識,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完全不曉得自己怎么安定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你的心從此不安樂,每天都想怎樣創造財富、怎樣升官把名利修來,那是你不曉得名與利其實是心識與外境,我給一個名,你的心識就生起一個心的行相,給的名越大你心的行相越來越高了,行相的形象越高,你就把自我拉的很緊很緊,為了鞏固你的財富所以要拉一批人打一批人(名利都是這樣競爭的)。這也與因果有關,除了自己的“別業”更是整個社會的“共業”。除了“共”與“別業”之外,你還要曉得我們行相的影像其實是落在概念來評價的,因為心識的境界是識境,所以不實在,只是有這個功能令我們覺得很滿足或者很失落。我們拿這個世俗概念看這個功能,就覺得我安樂與不安樂。這個虛假的行相支配的人生,使你有很多事不由自主,想不做可是不能不做,即使曉得這個事不正確還是照做,那么你就曉得是給行相支配你的思維了。如果你明白后,壓力其實可以減少的,明白了很多壓力是從你心的行相生起,其實并沒有出現,只是行相概念的一個影。我可能會這樣,你就把可能這樣變成心的行相、就把心的行相當成是有,那么你害怕了或者高興了:這樣的“有”我很好,這樣的“有”我不行。你把行相的“有”看成是實在,可在人生當中很多心的行相其實根本沒有出現,不存在也不顯現??墒悄阍谒季S中建立行相為“有”,建立“相依有”,心生起一個行相把它當外境,外境相依成為“有”,覺得外境是真實出現。害怕這樣出現或者希望這樣出現,無論希望與恐懼其實都是心的行相。你們一定有這樣的經驗,你們想了很久很久的事情,可是一放在實際生活中都不出現,反而你們沒想到的出現了,你們就說“想都沒想到”?!跋攵紱]想到”是什么?那是有業力出來的行相,你想到的是心識生起的行相,所以曉得心識與外境相依我們處理事情就不會以心轉境了。用心識拼命轉出各種境是心的行相,心也生起心的行相。所以有什么境界來了,你就拿心來應付心這個行相就對了,就是說事情發生時我們抓住重點,然后馬上就可以解決(那時候你不要再把那個重點想可能不是這樣,如果是這樣又會變成這樣等等那么復雜):口干了喝茶(口干就是境),“心應”決定喝茶,“境來心應”就這么簡單。你看禪師的生活哪有凡夫那么復雜?!密宗修行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復雜?!禪宗的公案里所有大禪師都是干凈利落的。一個和尚跑來見趙州,趙州說:“吃茶去?!比绻皇沁@樣說,盤問這個和尚的底細、看他的來意,猜測他來是對自己好還是質問自己對自己不好,那趙州就不會叫他吃茶去——境來心應。你來走了這么遠路,一定口干,所以只說“吃茶去”,多干脆!所有禪宗的公案都是干脆的,針對你的要害。你問怎樣學佛,他就答兩句:“兩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無消息?!保▋芍荒嗯4蚣芰?,打倒了海里邊,到現在都不曉得怎么樣)好像問非所答,其實已經回答了:兩只泥牛是你的主觀與客觀,主觀就是我們的心識,客觀是外境。我們把心識當成是自我,這在佛經叫“我所”,因為是我所見、我所聞。主觀叫“能取”,客觀叫“所取”。我是能取,外境是“我所取”,我聽我取的聲音、我取的顏色,顏色是我所有的,聲音是我所有的,所以有個我,這是外境心識?!澳苋 ?、“所取”就是兩只泥牛,從相依緣起(心識上)建立起來兩只虛假的泥牛,他們老是打架,打到海里兩只牛就沒有了——學佛要去除“能所”(能取、所?。?,你看,多干脆!兩句話對你們就有用了。

講到相對緣起,如果把相依再提高就是相對,“能取”、“所取”之相對。我們剛才不是講心識與外境相依嗎?對!這是一面,還有另外一面——心識與外境相對、主客的相對、“能”、“所”的相對、“我”與“我所”的相對。為什么我們從種種概念來建立一個自我?不光建立自我還建立“我所”,然后才有一個自我;如果沒有建立一個我所見也沒有一個我、沒有建立我所聽也沒有一個我?你是首先從外境(客)的建立,然后來決定有個主;你先把客建立為“有”、真實的有,然后主才是真實的有。按剛才所講,先把“所取”建立成真實的有,我看見真實的東西、聽見真實的聲音,因此就有一個真實的我在聽、在看,這個主客是相對的。我們在二元世界里邊覺得一切實在,沒有不實在的東西。如果光是相依緣起看心識外境怎么生起心的行相等等,還不能去除這個相依?,F在我們建立相對,不光是像剛才所講外境與內識相依而成為“有”,你還要組合相對而成為“有”。那么既然心識與外境相對,我們否定一邊就能否定另一邊了,這個很簡單:如果你不成立一個聰明,就沒法成立愚蠢;建立一個美,這個不美的就叫丑。所以我們把整個外境世界相對起來,原來是心識跟外境相對??墒俏覀冊鯓涌催@個外境呢?我們也用相對的概念建立這個外境,同時我們也把相對的概念來建立自己心的行相:這個行相叫快樂、那個叫悲傷;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首先是心跟外境相對,然后在外境建立相對,然后在心建立相對,所以我們世界復雜了,忽然復雜起來,原來很簡單的兩個泥牛而已,可是泥牛再建立再建立再建立,一重一重的建立,每個里面還可以建立相對,西洋的美、東洋的美,東洋的美里邊也可以建立林黛玉的美、薛寶釵的美。每一個相對出來的境界,我們還可以再建立相對,不斷地建立相對,你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你們是不是這樣建立這個世界的?你們不是建立一重,是重重建立,于是有重重的障礙,你們的心有一重一重的行相,把你綁一重再綁一重,結果就不是兩只泥牛了,你是無限無邊的泥牛,可以建立的都建立起來,那么不能說你錯,我們的學術就是這么建立的。原來牛頓的力學把我們這個世界解釋好了,可是又發展相對論。相對論好不好?非常好!那是在牛頓力學方面再建立個相對,牛頓的力學世界只適合我們這個三道空間一道時間的世界,把這個世界擴大就是廣義相對論的世界(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跟牛頓的物理力學是相對的)。然而又發展量子力學,現在又發展到全息,還有霍金的《弦論》。量子力學講一個粒子有時候可以變成波,變成波是能量、粒子是質量,能量、質量能互換(愛因斯坦的定律已經是講這個了),量子力學的世界就觀察質量怎樣變成能量?他們還發現如果觀察加上個觀測器,那么粒子就不變波,粒子還是變成粒子。為什么?加個觀測器等于加了個外力在里邊,有很多關于量子力學的方程式等等理論支持。那么愛因斯坦想把質量、能量建立統一的力場來解釋,把質量與能量互變的世界加上一個統一的力場,如果他的統一力場絕對成功的話,那么這個世界就把兩個相對消滅了,可是愛因斯坦沒有完成他的研究,所以現在波跟粒子在物理學上還是相對的,沒有一個統一力場消滅它的相對,波與粒子相對、能量與質量相對?;艚鸬摹断艺摗分v,我們生起的東西等于是一條線的震動,在這個震動里邊有波也有粒子,多數時候出現波、有時候出現粒子。為什么有波、為什么會有粒子是幾率的問題,是不定的。有這樣的幾率產生波,有那樣的幾率產生粒子,所以它叫《弦論》。他希望用這個不定來解決這個統一,在這個統一里邊是不定的、是看幾率的,那么很復雜,《弦論》里邊也講得非常非常復雜。我們假如用相依緣起來看《弦論》,覺得相依緣起站不住腳了?!断艺摗?/span>的世界既然是幾率就不是心識與外境相依,我們心識不能說波與粒子是外境決定還是心識決定。在量子力學世界還可以這么講,當我們加個觀察器看是粒子,拿走觀察器就變成波,那就是觀察器決定它是波還是粒子。到了《弦論》的世界講幾率,那是確定還是不確定?!所以《弦論》也等于把相依緣起而成為“有”的“有”否定掉了,可《弦論》里邊還是有粒子與波的相對,所以現在最新的物理還是在相對緣起里邊,就是說物質是相對緣起成立為“有”,所以是“相對有”,那么就提高了,否定了“相依有”,這是也等于把牛頓力學否定掉了。我們因此要定位了,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還是要用牛頓力學來做運作,不能拿《弦論》來運作(如果拿《弦論》來運作我們汽車都開不動)??墒窃诹硗庖粋€世界呢,等于說在量子力學的世界就可以用量子力學的法則與《弦論》的法則來看怎么建立一個統一的場。從科學方面的發展可以看出,其實物理學家們也啟圖找出一個真理——什么叫做“有”、如何而“有”、如何而有才是實在?但他們永遠在識境里運作,等于我剛才答復那個同學,一切心理學、哲學都是在我們這個識境的世界里運作——物理學是從物質世界、心理學從我們心里思維來建立識境如何運作(如何運作才是真實、如何運作才是有)。如果我們落在相對緣起來生活,就曉得我們把世界建立得太復雜,重重地建立相對,因此我們分析事情時就不曉得住在哪一重相對才是究竟、徹底、真實。思維的時候,假如懂相對緣起,你們的思維就明快了,就能很聰明、正確地決定了。

念人類學還是念佛學?我還是舉剛才有人問我的這個例。念人類學對我們這個社會有什么幫助?能夠改變這個社會什么?給人帶來什么福利?佛學能給人帶來什么福利?這是我思維的重點。如果你說人類學我學完后懂得怎么樣處理問題,那不是核心的相對,是外層的相對。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我們有什么行動能改變它嗎?直諫是不行了,但是可以盡我的力來改變人的心,讓人懂得因果、還要讓他懂得相依,這個世界就變好了。你一定想問我怎樣改變人心?怎么改變高高在上的人、怎么改變有錢人?這些人你直接是改變不了的,可是你可以改變很多平常百姓。當平常百姓有反應的時候,不平的現象就會相對減少,至少沒有現在這么多的不公平。大家看看西方社會的厲害。西方懂得掌握傳媒,所有傳媒都是給財團掌控的。像我前面舉過的例:多倫多要研究一個衛生局的電腦系統,就是把所有醫生的資料存在系統里,按A、B、C這個名字,A、B、C這個名字的檔案就出來了;也許A看過5個醫生,5個醫生的名字也顯示出來了。你們學過電腦的不會覺得這個系統很復雜,可是多倫多花了32個億加幣等于100多億人民幣,做了兩年后宣布放棄。傳媒沒有主動報道此事,還是在網上被揭發出來,那政府就不能不理了,調查后只有一個中級官員辭職。你想一個中級職員有權力用32億嗎?!他能批這個預算嗎?!他能對整個事情負責嗎?!當然不能!可只是一個中級職員自動辭職為這件事負責,這事就算解決了。公平嗎?不公平!為什么加拿大地稅每年都要加稅,就是為此買單。這就是人心的問題!如果有幾十萬、幾百萬網民的反應普遍激烈,當官的下不了臺,他們就馬上動用傳媒把事情按下(傳媒跟政府配合是個很大的力量),輕描淡寫地處理,公眾的情緒就平靜下來了,你看他們多懂相對緣起。這是相對緣起,不把事情挑出來就等于沒事了,還不是相對?!有事、沒事相對。所以你們不知道時老是覺得西方真的好,其實他們很懂得利用各種手段。我在加拿大中文報刊上發表文章沒用,對整個主流社會沒有影響;如果我寫文章到主流社會的報刊,他們不會發表的,西方世界也就是這樣,所以我覺得并不是自由、民主、人權等問題,是心的問題。這個心要有誠意來對待,如果心誠就不會發生加拿大那32個億打水漂了,如果心誠很多不好的社會現象就不會出現了。那么我跟你們講佛學,你們總有五分之一的人聽完后有點感動吧?!如果這五分之一的人以身作則再跟其他人傳播(人多慢慢的來),慢慢這個世界總會變得公平的。你說我的理想是拿佛學的原則來做人,就只是理想,在現實中不行,但理想總有會有作用的,因此我為什么從1980年到現在一塊錢都不去掙,而是把所有時間都放在翻譯與著作和講課上,為什么?我雖然只是一滴海水,放在整個大海里邊總有我一點點的功能,我的每一個水分子都會遍布整個大海。拿出這樣的精神你就曉得目前的重點是什么、我們只能做點什么事,自己應該做什么事。如果你把重點放在發財、升官、名利上那是另外一個相對,這要看你住在哪一重的相對緣起上面,這個世界一定是相對才成為“有”的,可是這個還不究竟。如果真的修持,你就要懂得修法;想認識如來藏,你就要真的認識相礙緣起了。

現在我非常簡單地來講相礙緣起。什么叫相礙?相礙就是一個局限、一個條件,能適應相礙(局限與條件)你就變成“有”,變成存在和顯現。四重緣起(外、內、密、密密)很簡單。

外相礙是講外境:為什么這個是聲音、這個是顏色?現在一句話就答你,在人的眼里這一段波就叫聲、這一段波就叫光,這是外的相礙。這個波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聽見是聲、這個我們看見是光,是相礙得來的,這是局限。

內相礙也很簡單:什么叫耳朵、什么叫眼睛?我們也是只能看見一段光、聽見一個波,這個叫內相礙。

密相礙:心識與外境相對,可心認識外境是心的行相,心的行相由什么東西生起?由心生起。我們把這個叫心性。因此無論自己的思維、觀察等等內識的行相是心生起,外境也是心性也由心生起,也是心性,我們生長在這個心性里邊,也是生起在心識的境界里邊。當這樣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到其實我們的心性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心性只是一個識境,識境要依附著智境作為一個基,然后才有識境浮現出來。識境是熒光屏的影像,熒光屏影像一定要依附熒光屏,所以這個心性還是依附熒光屏,這個熒光屏我們就把它叫做法性,所以心性與法性不一不異。異就是離,異不是不同。心性跟法性當然不是同一個,可心性跟法性永遠不相離(心性沒有離開法性,法性也不離開心性),所以“不一不異”。怎樣來理解“不一不異”?我們原來建立的一個相礙就是心性與法性的相礙。我們怎樣相礙?我們原來把它看成了相對——智與識相對(不曉得他們是不一不異),因為它們是對立的(我們習慣于建立相對),所以我們把基與影像相對起來。那么這個相對是錯的,其實它們“不一不異”,影像不離熒光屏,熒光屏也不能離開影像,可他們是不同的境界,影像有一個影像的境界,熒光屏有熒光屏的境界。如果這樣認識,我們就可以修這個心了。修心不是孤立從人事上(從剛才前面所講的層面來修,什么有誠意之類的)。在這個層次里邊,是我們這個心性與法性不一不異,因此一切心性的自顯現就是法性的自顯現,當修到這個程度時你就瀟灑了,你就是住在法性的境界里邊。大的禪師與大的密行人都是住在這樣的世界,住在這樣的世界里邊,他們就有各種的業力因果,那些因果不會令他們沒飯吃、不會令他們短命、不會令他們不自在,所以我們就說如果能住在認識相對(認識相對的意思就是打破相對)的相礙緣起,已經是住在法性了。認識相對,心性與法性相對,這是打破他們把它(心性與法性)建立成相對,才是叫認識。如果決定就是落在那里、住在那里。如果能夠這樣認識的話,我們就住在法性的境界,不是住在心性的境界。那時候看事物的觀點完全不同,在日常生活里邊也有證量。

密密相礙:就是住在熒光屏的人因為不認識熒光屏的功能所以不認識熒光屏,所以住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就要認識如來法身功德、認識如來法身的功能,那么我們就能認識如來法身。熒光屏的人先認識熒光屏的功能,然后才認識到熒光屏,這樣他就認識到熒光屏與自己的世界雙運了,那是認識密密相礙了。

今天我很簡單地講四重緣起,明天我詳細地講相礙緣起,然后講每一重相礙緣起里邊提供些什么東西能給我們生活啟示,提供什么東西能令我們思維得正確一點、清晰一點,這應該教我們怎么做人與人生的關系了。

(責任編輯:牧童)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立靈修行網的立場,也不代表立靈修行網的價值判斷。
閱讀排行

寺廟新聞

修行入門

廣告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留和路129號    電話:0571-8733 8675/8733 8595    郵箱:tlx@li-link.cn

Copyright © 2016 - 2020 立靈修行網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備案號:浙ICP備16024960號-1     浙公網安備33010802006411號

技術支持:新瑞文創

返回頂部
国产初高中精品无码专区,国产传媒18精品免费1区,国产传媒18精品免费观看_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