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六類心所的差別的時候,有一個比較關鍵的概念叫“四一切義”,就是看看性、地、時、俱四個方面在各個心所里是不是具有。
所謂的“性”呢,就是善、不善和無記三性。
所謂的“地”,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界九地。
“時”,就是時間,各個心所是連續性的恒常生起,還是有間隔間斷的。
“俱”呢,是說如果一個心所跟八個心王都相應,如果只跟某個或者幾個心王相應,就不是“俱”了。
心所分成六類,但是煩惱和隨煩惱合并在一起都叫煩惱,那就成了五類。五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是性、地、時、俱都有的,它通三性、通九地、通一切時、與八識都相應。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則具足三性九地,但是不是心王產生就一定生起的,也不是和八識全都相應的。
十一個善心所只通九地,不通惡和無記,不是恒時的,也不是與八識全都相應,比如第七識恒與煩惱相應,不與善相應。不定心所只通三性,因為善、惡、無記不定所以才叫不定。煩惱心所不俱三性和九地,因為禪修到比較高的地方就舍掉了,煩惱肯定是不善,不通善和無記。
作者:大象佛學圖書館